水冷散热器作用-水冷散热器特点

笔记本散热器能够有效的帮助笔记本进行散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水冷式笔记本散热器是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类型,散热效果更佳,那什么是水冷式笔记本散热器呢?水冷式笔记本散热器好不好呢?下面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

什么是水冷式笔记本散热器

通常来说,水冷散热器包含水冷块、回圈液、水泵、管道和水箱或换热器,相比普通的风冷散热器要复杂不少,其最大的好处就是显著改善CPU或者显卡散热。由于水冷散热器目前电脑用户普遍了解的不多,很多朋友对于水冷散热原理也缺乏了解,因此,网上问到“水冷CPU散热器要加水吗”这个问题的朋友也很多。

由于水冷散热系统已预先注入冷却液,加之水冷回圈液在一个密闭的通道中回圈流动而不外漏,因此水冷散热器通常都不需要日常保养,也就是说,水冷散热器是不要加水的。

除非人为导致漏液,这种情况需要更换整个回圈液模组。

通常来说,一线品牌水冷散热武器基本使用寿命在五年左右,期间会有少量的液体蒸发,一般只要不超过15%,基本不会影响正常使用,加之目前的电脑也普遍是三五年的寿命,因此大家在使用水冷散热器的时候,完全不要考虑换水的问题,私自拆卸只会损坏水管,导致说冷液体泄露,进而影响使用。

水冷式笔记本散热器品牌推荐

九州风神

九州风神笔记本散热器采用侧吹式散热,风扇能够与主机壳背板的风扇构建整体风道,整体散热效果更好;采用纯铜导管与CPU直接接触提高了导热散热效率;散热器配备了一枚12CM的大风车式风扇,镰刀形状设计的风扇确保了大风量,而液压轴承的设计更是保证了静音,液压轴承在轴承类五金中算是表现不错的。

超频三

超频三笔记本散热器采用纯铜材质整体散热性能更加优秀,同时也能够延长处理器的使用寿命。超频三笔记本散热器除去全铜材质外,3条6mm直径的高效热导管应用,

可以在短时间内将CPU散发出的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最终通过散热风扇将其释放。超频三笔记本散热器采用热管直触和散热片交错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散热效率,并且该散热器的风扇扇叶能够拆下,在长时间使用之后非常方便能够去清理积灰,非常适合注重清洁的玩家使用。

酷冷至尊

酷冷海神笔记本散热器采用了传统的黑紫色的包装设计,酷冷散热器使用了额240mm大尺寸冷排设计,同时采用了双风扇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帮助冷排进行散热,另外散热器的冷头与水泵采用了一体式的设计,这样的这样的设计要比分体式水冷更加节省空间。酷冷至尊笔记本散热器采用SilencioFP120Fan全新的蝶翼型风扇设计,

具有大风量,低噪音,高风压的特点,它还拥有超长的寿命长达160,000小时。

水冷式笔记本散热器价格

1、九州风神玄冰400的市场价格为109元。

2、TtWater3.0Performer的市场价格为299元。

3、超频三红海至尊版的市场价格为139元。

4、超频三东海X4的市场价格为99元。

5、酷冷至尊冰神240M的市场价格为899元。

6、酷冷至尊V8GTS的市场价格为599元。

7、九州风神玄冰300的市场价格为78元。

8、九州风神大霜塔的市场价格为199元。

以上就是有关水冷式笔记本散热器的相关介绍了,相信大家对此也都有所了解了,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购,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风扇水冷散热器原理

水冷散热器工作原理:

水冷散热器通过水冷板将发热源的热量传导到水冷液中,水冷液通过水泵循环到水冷排处,有风扇对其进行散热降温,然后再次循环,而且水的热容量大,这就使得水冷制冷系统有着很好的热负载能力,导致的直接好处就是发热源的工作温度曲线非常平缓。

水冷系统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热交换器、循环系统、水箱、水泵和水,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散热结构。而水因为其物理属性,导热性并不比金属好,但是,流动的水就会有极好的导热性,也就是说,水冷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与其中水冷液(水或其他液体)流速成正比, 水冷液的流速又与制冷系统水泵功率相关.而且水的热容量大,这就使得水冷制冷系统有着很好的热负载能力.相当于风冷系统的5倍,导致的直接好处就是发热源的工作温度曲线非常平缓。

比如,使用风冷散热器的系统在运行工作负载较大的程序时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温度热尖峰,或有可能超出警戒温度,而水冷散热系统则由于热容量大,热波动相对要小得多。

手机水冷散热是什么原理 手机水冷散热介绍详解

一套完整的水冷散热器是由水冷块、循环液、水泵、管道以及换热器(水箱)组成的。

而这些元件在水冷散热器上又起着什么作用呢?

1.水冷块:一个由铜或铝制成的内部有水道的金属块,与CPU接触并能吸收CPU的热量。

2.循环液:液体通过水泵的作用在管路中循环流动,当该液体吸收了CPU的热量之后就会从CPU上的水冷块中流走,而新的低温的循环液将继续吸收CPU的热量。

3.管道:连接水泵、水冷块和水箱的元件,主要是保障循环液在一个密闭通道中循环流动不外漏,以便让液冷散热系统正常工作。

4.水箱:用来存储循环液的元件。

5.换热器:类似散热片的装置,循环液将热量传递给具有大表面积的散热片,散热片上的风扇则将流入空气的热量带走。

经历了短暂的沉默后,手机圈再次进入了高潮期,CES、MWC的到来伴随着各类大中小型发布会,也为大家展示了众多的手机黑科技,其中一个我们并不算陌生的黑科技名词再次被带入到了我们的视野中,那就是---水冷散热。

 对于这个概念,相信很多朋友在早前就听说过了,去年兴起一时的太空水冷散热系统,就被外界大炒特炒,而后也有厂商推出了另一个称号---液态冷却系统,听起来都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他们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那么所谓的水冷散热,到底是个什么原理呢?

 其实目前手机中所使用的水冷散热,并不是我们常规理解为的水冷散热,同PC中的水冷有一定的区别,目前的水冷散热严格上来说只是热管散热,这其实在笔记本中是很常见的,只不过手机中的热管更加精密而已。

 一般来说,热管中都会有一个吸液芯,同时装有液体,其中一端受热,液体会蒸发吸热,接着在另一端冷凝放热,在重力作用、毛细作用下,通过吸液芯回流到热段,实现导热,而因为热管中确实存在液体,所以要说热管导热是水冷散热,也说得过去。至少,在这样的作用下,热管的等效导热能力基本可以超过任何一种已知的金属材料。 可以看到,虽然目前手机所采用的散热方案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水冷?,不过效果上,就目前来说,算是最佳解决方案了。

 了解了目前手机的?水冷散热?,相信很多朋友对手机的各类散热方案会比较感兴趣,下面就为大家按照智能手机发展的顺序梳理一下。

 石墨散热

 首先出现的关于散热的关键词,自然要数?石墨散热?了,我们知道,石墨是一种良好的导热材料,它是元素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碳稳定,所以在多种工业用途中碳元素构成的东西是普遍存在的。目前我们认识的石墨具有耐高温、导电导热性、润滑性、化学稳定性、可塑性以及抗热震性。仅在导热性一条上,也是可以超过钢、铁、铅等多种金属材料的。

 具体原理上,石墨散热的散热原理实际上是利用了石墨具有独特的晶粒取向,它沿两个方向均匀导热,同时延展性又强,可以贴附在手机内部的电路板上面,既可以阻隔元器件之间的接触,也起到一定的抗震作用。由于导热性能高,它可以很快将处理器发出的热量传递至大面积石墨膜的各个位置进行热量扩散,从而间接起到了散热作用。石墨散热材料目前应用在其他各大品牌的手机/平板当中,俨然成为散热的基础配置了,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金属背板散热

 早先塑料材质的智能手机受限于芯片和 PCB 的工艺,手机壳内部的空闲体积还比较大,只有石墨层的情况下也基本能够满足芯片散热需求。而随着机身变得更加轻薄以及金属框架的加入,手机内的可供空气流通的空间越来越小,散热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满足芯片在低温环境中平稳运行。

 所以,后来推出的一些手机在采用了金属外壳的产品中使用了一种金属背板散热的技术,它在使用石墨散热膜的基础上,在金属外壳的内部也设计了一层金属导热板,它可以将石墨导出的热量直接通过这层金属导热板传递至金属机身的各个角落,这样一来密闭空间中的热量便能迅速扩散并消失,握持时人也不会感受到太多的热量存在。

 导热凝胶散热

 接着是导热凝胶散热,关于这种方式,大家应该也是比较熟悉的,其实和电脑的处理器和散热器中间的那种硅脂层是一个原理,其作用是让处理器散发的热量能够更快的传递到散热器上从而散发出去。

 同理,这样的技术也可应用在手机处理器当中,此前一些手机的处理器上便采用了类似于硅脂的导热凝胶散热剂,这样做比只贴有石墨散热膜的效果更好,热传导会更加迅速。

 冰巢散热

 然后就要说到冰巢散热技术了,这项散热技术在此前也算得上是一种黑科技了,只不过没有闹到很大的程度,它是一项散热新技术。其散热原理同样借鉴了电脑中常用的导热硅脂,填充发热点与导热结构之间的缝隙,以达到更快散热的作用,和导热凝胶散热技术相似。只不过其采用的散热材料不是导热凝胶或硅脂,而是一种类液态金属的相变材料。

 相变材料指的是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的材料,这种类液态金属的相变材料会在温度升高时逐渐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它除了传导热量之外,也吸收了一部分热量。其实从效果来看,这种散热方式也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散热方法相对上面三种,因为相变材料与金属屏蔽盖的结合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成本要高出很多。

 热管散热(水冷散热)

 最后就是热管散热技术了,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水冷散热?技术,关于其原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该技术其实并不是首次在手机中出现的,2013年5月,日本一家智能手机厂商就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采用热管散热技术的手机。其内部封装了一条充满纯水的热管,长约10厘米,热管和处于主板平行位置的石墨散热片充分结合,迅速将处理器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聚碳酸酯外壳上,以实现散热的目的。